代表药物:链霉素、卡那霉素、庆大霉素、阿米卡星等。
毒性表现:眩晕、恶心、呕吐、步态不稳、耳鸣、高频听力下降,严重者可导致双侧或单侧耳聋。
毒性机制:药物直接破坏听毛细胞,影响内耳代谢与离子平衡。
高危人群:儿童、老年人、孕妇、肝肾功能不全者、有家族耳聋史者。
特别注意:
长期使用或血药浓度过高时,毒性风险显著增加;
与其他耳毒性药物(如利尿剂、化疗药铂类)合用,会加剧耳毒性;
建议用药前进行遗传筛查,识别耳聋易感基因携带者。
2.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
代表药物:红霉素、琥乙红霉素、乙酰螺旋霉素等。
毒性表现:耳鸣、低频听力受损,通常发生在用药4~8天后,多数可自行恢复。
毒性机制:红霉素可能直接毒害耳蜗神经和毛细胞。
高危人群:肝肾功能不全者、老年人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。
注意事项:
在酸性环境中(如葡萄糖溶液中)不稳定,需调节pH值以减少毒性反应。
3. 四环素类抗生素
代表药物:多西环素、米诺霉素等。
毒性表现:耳鸣、眩晕、恶心、眼花等前庭功能异常。
毒性机制:药物在内耳淋巴液中蓄积,干扰正常功能。
高危人群: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影响,年轻女性尤其要注意。
特别提醒:
与维生素A联用治疗痤疮时,可能引发颅内高压,加重耳毒性风险。
4. 糖肽类抗生素
代表药物:万古霉素、去甲万古霉素。
毒性表现:耳鸣、听力减退,严重者可出现不可逆听力损伤。
毒性机制: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,当浓度超过80mg/L时风险剧增。
高危人群:婴幼儿、老年人、肾功能不全患者。
注意事项:
与庆大霉素等其他耳毒性药物联用,毒性叠加,应尽量避免。
5. β-内酰胺类抗生素
代表药物:氨苄西林、氯唑西林、头孢唑啉、头孢拉定等。
毒性表现:耳鸣、听力下降,尤其在铁缺乏或肾功能不全人群中更明显。
毒性机制: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下可损伤耳蜗毛细胞。
注意事项:
肾功能不全或缺铁患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。
如何预防耳毒性?科学用药才是关键!
为了保护孩子的听力,避免“一针致聋”的悲剧重演,我们建议:
✅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,尤其是耳毒性明确的药物如庆大霉素、链霉素等;
✅ 有耳聋家族史的人群应禁用耳毒性药物;
✅ 合理控制剂量和疗程,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;
✅ 定期检查听力变化,发现耳鸣、听力下降应立即停药;
✅ 联合使用护耳药物,如地塞米松等,有助于减轻耳毒性;
✅ 家长要提高安全用药意识,不要擅自给孩子使用非处方抗菌药;
✅ 医生要加强用药指导,特别是对儿童、孕妇、老年人等特殊群体。
@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广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2912号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