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“以药养医”的制度缺陷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公立医院财政支持有限,医院为了维持运营,往往通过多开药、多做检查来弥补收入缺口。尽管近年来医改逐步推进,但这一惯性思维仍在部分医疗机构中存在。
2. 医院追求业绩,医生追逐利益
一些医院将经济指标作为考核标准,要求医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检查和手术任务。在这种压力下,医生不得不“多开、多做”,甚至一天要做七八台手术,只为达标。
3. 医患矛盾催生防御性医疗
面对频发的医闹事件,医生为了避免纠纷,采取“宁可多查、不可漏诊”的策略,导致很多本可避免的检查和治疗成为“标配”。这虽是为了自我保护,但也加剧了患者的不满。
三、哪些领域最常发生过度医疗?
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和专家分析,以下几类疾病最容易出现“过度医疗”现象:
✅ 扁桃体炎:检查项目“超配”
明明是普通炎症,却安排CT、胸片、多项血液检查,费用翻倍增长。
✅ 心脏支架:滥用严重
国际上心脏支架与搭桥手术的比例为7:1~8:1,而中国曾一度达到12:1。这意味着大量支架植入可能是不必要的。
✅ 输液滥用:全民“挂瓶”成风
2009年我国输液量高达104亿瓶,相当于每人每年输液近8次,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(约3次)。感冒发烧动辄输液,不仅增加风险,也助长耐药性。
✅ 过度检查:CT、核磁“标配化”
无论病情轻重,CT、造影、核磁共振成了常见检查项目,不仅增加辐射暴露,还加重经济负担。
✅ 肿瘤治疗:轻易开刀
肿瘤并不等于必须手术切除。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指出,许多早期肿瘤可通过“改造”而非“切除”方式治疗,盲目手术反而适得其反。
四、过度医疗的危害有多大?
损害身体健康: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可能带来副作用,如药物不良反应、手术并发症、放射线损伤等。
加重经济负担:一次普通的感冒花费数千元,让不少家庭雪上加霜。
破坏医患信任:患者对医生失去信心,医生则因担心被投诉而变得保守甚至冷漠,恶性循环由此形成。
五、如何遏制过度医疗?
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,不能只靠道德谴责,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:
深化医改,切断“创收”链条
明确禁止医院将医生收入与药品、检查挂钩,推行绩效改革,引导医生回归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本质。
@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广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2912号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