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夕阳网

高灵敏电子皮肤,赋予机器人“指尖温度”

如何打造“有知觉”的电子皮肤?

染谷团队设计的这款电子皮肤采用了一种创新材料结构:一层柔软的橡胶聚合物基底内嵌入石墨电传感薄片。当皮肤受到按压时,内部电阻发生变化,这些变化会被隐藏在表层下的晶体管网络迅速捕捉并处理。

为了使电子皮肤具备高度灵活性,研究人员摒弃了传统硅基晶体管,转而使用一种名为“并五苯”的有机柔性材料。这种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,还能承受大幅弯折,即便包裹在直径仅有2毫米的细棒上仍能正常工作。

目前的电子皮肤由32×32个传感器单元组成,每个单元尺寸为2.5平方毫米。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缩小晶体管体积,目标是做到当前尺寸的百分之一,从而实现更细腻的触觉分辨率。

未来不止于“触摸”:感知温度、湿度,甚至更多

虽然目前的电子皮肤主要聚焦在压力感应上,但染谷表示,下一步的目标是赋予它更多感官功能,例如温度和湿度感知,使其更接近真实的人类皮肤。此外,他们也在尝试提升材料的弹性,希望未来的电子皮肤不仅能“弯折”,还能像真皮一样具备拉伸和回弹的能力。

国际观点:潜力巨大,挑战仍在

尽管前景广阔,一些国际专家对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持谨慎态度。哈佛大学机器人触觉专家罗伯特·豪认为,将实验室中的创意真正转化为可量产、耐久且成本可控的产品并不容易,许多类似的研究都未能走出实验室阶段。

不过,染谷对自己的技术充满信心。他表示,除了服务机器人产业,该电子装置还可延伸至多个消费和技术领域:

智能安防:铺设在家庭中的压力敏感地毯,能够识别人体重量差异,区分陌生人与住户,甚至自动检测老人是否摔倒。

体育训练:安装在运动场地上的触觉垫,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起跑、落地动作,辅助优化训练效果。

驾驶安全:嵌入汽车座椅的触觉感应系统,可用于监测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或失神状态,提高行车安全性。

医疗康复:用于假肢或可穿戴设备,帮助截肢者恢复一定的触觉反馈。

结语

从“冷冰冰”的金属到如今拥有“体温般的触感”,机器正逐步迈向真正的“拟人化”。随着电子皮肤等前沿技术的发展,未来机器人或将不仅听得见、看得懂,更能“摸得着”这个世界,为人类带来更多温暖与便利。

这不仅是科技的一次飞跃,更是人类与机器之间情感连接的新起点。

增强免疫力,守护健康!

2025-04-30 16:14:44

气血不足引发心气虚?

2025-04-30 16:09:00

垃圾变能源,环保又惠民

2025-04-30 16:30:09

心态平和,慢享人生

2025-04-29 14:36:59

守护血压健康:警惕信号

2025-04-29 14:24: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