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夕阳网

火遍全网的是“i人e人”到底是什么 ...

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 MBTI 到处都是。这场从 2020 年“出发”的人格测试延续至今,不但没有退场的迹象,还越演越烈,随便一个视频、音乐或社交热帖下边,都可以看到大家在:

“intj:(沉默)《低头》(镇定)(逃离)。”

“infp:不敢说话但放个耳朵。”

一时之间,仿佛每个人头顶都挂着四个英文字母。

MBTI 到底是个啥

MBTI 全名叫“迈尔斯·布里格斯类型指标(Myers–Briggs TypeIndicator,MBTI)”,据传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·布里格斯·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·库克·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。

这个指标以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的 8 种人格理论为基础,划分出四个维度,即:注意力方向、认知方式、判断方式、生活方式。

此外每个维度还有两个方向,“注意力方向”分为外倾(E)和内倾(I),“认知方式”分为实感(S)和直觉(N),“判断方式”分为理智(T)和感性(F),“生活方式”分为判断(J)和理解(P),以此衍生出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模式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简单来说,你可以把 MBTI 理解成一种心理测试。

第一个 MBTI 测试发布于 1943 年,只有 93 个问题。经过近 80 年的发展, MBTI 测试已经发展为 200 个问题的版本,每种类型的分析也更加详尽。

但现在大火的 MBTI ,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格测试,每个人都可以在经过漫长的答题之后,拥有一个看起来与自己十分匹配的标签,它成为了一种更年轻化、更时髦的社交术语——

在生活里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称 I 人或者 E 人的年轻人,这两个字母如今已经飞快地替代了“社恐”和“社牛”。

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各种 app ,也在不断加深这种判定:

比如音乐平台的“ ISTJ 专属歌单”“ ISFP 午夜 emo 专享”、社交网站上不同人格类型对应的社交小组……

甚至,连一些公司面试都会带上“你的 MBTI 类型”这种问题,并且以此作为是否录用的参考标准之一。

为什么很多人愿意相信 MBTI

之所以年轻人会沉迷 MBTI 这种“赛博算命”,乃至将它作为行为指导,总的来说还是“巴纳姆效应”的作用,以及同理心和归属感的影响。

“巴纳姆效应”:指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。

就比如说处女座爱整洁,有强迫症,很多九月份出生的人就会认为说的就是自己,但其实人很少有不爱整洁的。而强迫症就更宽泛了,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属于医学上强迫症的概念,但看到 app 右上角的红点就想点掉,出门时总要反复检查门锁这类类似“强迫症”的事,总会有一款和你的日常生活沾边。

1  2  3  下一页

秋季运动注意事项

2023-09-27 17:00:07

老年人如何科学补钙?

2023-09-27 11:00:08

如何应对化疗后发热?

2023-09-27 11:20:07